我是杨凡莹,厦门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目前在马来西亚做田野调查★。马来西亚的文化景观远不止于广为人知的三大族群——马来裔、华裔和印度裔。在这片多元的土地上,还生活着一群处于社会边缘的原住民,他们被统称为Orang Asli(原住民)。这一术语虽为集体名词,实则涵盖了根据体格、语言和文化习惯细分的3个大分支及18个小分支。我的研究聚焦于雪兰莪州的玛美里族(Mah Meri),这一群体以其精湛的木雕和编织手工艺而闻名,他们的文化实践为我提供了理解原住民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的独特窗口。
2025年1月27日★,我从靠近缅甸的泰北回到靠近老挝的孔敬★。可以说,今年春节,是加入了泰拳馆没有“春节★”的“日常,即以泰拳为生活。
在世界各隅调研的青年学子们★,持续分享他们的春节见闻与田野反思。从拉美狂欢式的春节庆典,到东南亚华人社区的仪式重构;从英美多元文化主义背景下的春节展演★,到非洲在地化的春节习俗★,本辑呈现传统节庆的传承与新生、世界社会的互动与焕新。
自农耕文明的岁时祭祀★,至随人群流动的节庆符号;自2024年的“世界年★”★,至2025年的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舞龙舞狮、鞭炮对联★,更是文化交融的鲜活案例,是情感共鸣的深刻体现。
通过对曼谷新春田野的见闻,我看到泰国华人在文化认同上展现出的复杂性与多元性。他们既扎根于泰国社会,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眷恋;既通过仪式、音乐、菜单等形式展演文化认同★,又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融合。这种文化认同的建构过程,不仅丰富了泰国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也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素材。最后,值此新春佳节,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祝愿海外同胞,阖家幸福★、万事胜意、所愿皆成,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新的篇章!祝愿各位学术同仁★,2025巳巳胜意★、论文高产★、成果丰硕★,共迎学术新春!
于我而言,今年过年的主题则是“复调”★。由于过去的经历★,深入当地变得容易许多。12月底,我去曼谷仑披尼公园再次联系了华人武术团体★,因为过去的联系,再次相见时访谈变得非常轻松★。1月24日至26日★,我分别到了清迈、南奔,南奔华人阿妈早早在寺庙等待我,我们默契地都为对方准备了红包。准备新年节目的学生,主动向我展示从中国短视频网站学习的舞蹈★,清迈的学生向我展示他的中国武术。表示再过3年一定能攒够钱到中国。或许这就是海外春节的意义★,一些人在怀念割舍不掉的羁绊★,一些人在享受当下的味道,一些人在期待充满可能的未来★。
我第一次在泰国过春节,是2020年初在导师龚茂富的指导下,在泰国北部做调研时★。当时,想进入当地人“内心”并不容易★,当地人对我这★“异乡人★”所提问题多有★“提防”★。为了深入田野,我一边在千年古寺哈利奔猜寺旁的寺庙学校作为“khru”(老师★;上师)进行武术教学★,一边作为“Luksisy”(学生;弟子)学拳“奉献”(Xuthistn,即泰国宗教或传统行业中,带有自我牺牲意味的谦卑付出)调研本土泰拳文化★。田野足迹跟随拳馆远达泰缅边境。
我所在的原住民村落在一条面向河流的地方祭祖★,祭祖地正对面是一个高尔夫度假村,中间只有一条浅浅的小溪相隔。村民时常跟我抱怨,在这之前这里都是红树林★,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森林的一部分。祭祖地的大门旁★,一根木桩上盘旋着一条手工制作的龙★,经过一年的风吹雨打,原本鲜艳的色彩已褪去,只剩下银色的塑料条在阳光下闪烁。村民们告诉我★,这条龙将在2025年蛇年到来时被替换为一条蛇状的装饰物。
作为一种过渡礼仪,春节包含着阶段性的社会再生产的仪式活动。高丙中曾指出:“如果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田野作业★,把文化与实践、与行动者联系起来分析,文化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出身并不总是问题之所在★,问题有时候出在看与思想的方式。★”
比起还隐居在内陆森林里的原住民群体★,我所在的玛美里人村落跟外部社会的互动要更加密切★。因此★,当地人也有一些对华人庆祝春节的想象。我的房东Julidah问我是不是会吃橘子,然后和家人一起gambling(赌博)。我被吓一跳后抓耳挠腮地问这是哪儿听来的说法★。Julidah边说边拿手比划起来发牌的动作,我才反应过来是打扑克牌,然后跟她哈哈大笑。
与中国除夕守岁的传统相似,玛美里人在新年前一天会各自在家中举行祭祖仪式★,第二天全村人则聚集到村中的祭祖地进行一场集体的祭祀活动。靠海的Judah村以其独特的祭海仪式(Puja Laut)闻名★。在海滩上★,村民们用竹木搭建起一座高高的祭台,祭台上摆满了象征丰收与感恩的食物,还有手工制作的祭品★。祭台周围,村民们身着传统服饰,随着鼓点的节奏起舞,试图通过舞蹈与歌声召唤神灵的到来。
当前,伴随★“春节热现象”在全日本掀起★,新兴春节品牌越来越受到日本政界、财界、商界和友好团体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中国国务院侨办、外交部★、驻日机构和文艺界、企业界等大力支持★,吸引了中日地方政府积极回应及中日知名媒体争相报道。总之,推动创立符合新时期中日双方共同利益的标志性庆典品牌★,有助于增进文化亲近★、提升经济依存★、深化政治互信★,开启中日关系改善的希望之窗,把中日友好事业推向前进★。(本文深描见后期推送)
合唱团演唱的《思秋》《秋蝉》《快乐出航》等歌曲,唤起了在场华人的集体记忆与乡愁★。这些歌曲不仅是音乐作品★,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它们通过旋律与歌词,将离散族群与故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文化表达形式,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能够在异文化环境中唤起族群的文化认同★。
尾牙的菜单设计极具文化隐喻意味★。从“四喜锦绣团锦簇”到“子孙满堂香芋高”每一道菜名都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这些菜名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吉祥如意的追求,也通过食材的选择与烹饪方式的创新,融入了泰国本土的饮食特色。例如★,“蜜蛇鲍喜迎新春”中的“蛇”呼应了农历蛇年,而“鲍”则作为高档食材代表着节庆菜品较日常的区别,二者的结合既体现了文化传统★,又展现了创新精神★。
舞狮队表演结束后,醒狮衔着生菜★,从庭院一路舞到客厅,最后进入男主人的书房★,将生菜放在供桌的盘子中。供桌上不仅有鲜花和水果★,上方书架里还有陶瓷神像、全家福照片以及孩子们的奖状。这是他们家的★“祝福与荣耀”重要展示区★,生菜只能在此短暂停留。因为我听到舞狮队的队长在用西班牙语交代女主人★:一会儿和全家人一起把生菜吃掉,新年运气会更好★!
一场舞狮★,一次跨文化的交流;一声声鼓点,一年年美好祈愿的回响。春节文化★,跨越了时间与空间★,跨越了种族和语言★,发出人们对来年共同的期盼。
女主人称她非常喜欢中国春节文化★,并相信舞狮能为家庭带来好运。从几年前开始,他们家每年春节都会邀请舞狮队来表演,而这些年家里生意确实蒸蒸日上,她说“相信这一定是舞狮的祝福!”明年也还会继续邀请醒狮队来家中送祝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我是吴泊静★,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人类学博士★。在秘鲁首都利马田野考察期间,恰逢中国春节,我有幸体验到南半球夏日里的春节——既新奇又熟悉。秘鲁的华人移民已有150多年历史,历经几代人的发展与文化交融,虽然他们大多已经不说中文了,但春节习俗中的“谐音梗”以习俗的方式被保留下来。如今的秘鲁春节不仅是华裔群体的节日★,一些秘鲁人也会加入,其中使之成为秘鲁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
表演结束后,女主人向舞狮队员们表达感谢,并分发了红包。舞狮队的成员大多是华裔青年,他们在忙碌的学业和工作之余,仍坚持多年训练★。能够传承中国文化习俗★,并受到秘鲁大众的喜爱,他们都深感骄傲和自豪★。这张大合影,定格了每个人最真挚的笑容,也定格了中秘文化交融的温暖时刻★。此前在国内,我从未完整观看过一次舞狮表演,而在异乡外语环境中听到熟悉的鼓点,我感受到的不止乡音,更是春节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以及各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临近春节前半个月,村里人见到我都冲我说★“GONG XI FA CAI(恭喜发财)★”,比起★“Happy New Year”,我更多收到的是这个实在的“祝福”。当然,大多数人说完还不忘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我们一起相视大笑★。我在原住民村的生活几乎每天都在遭遇文化冲击,临近春节却在陌生的文化空间里偶遇一些★“年味”,这份异域的“年味★”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多样性与共通性★。
我是赵新欣,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2023级博士研究生★,目前在曼谷进行地缘性华人团体的田野调查。泰国华人中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性团体有九个,分别为潮州会馆、客属总会★、广肇会馆、海南会馆、福建会馆、江浙会馆、台湾会馆、广西会馆及云南会馆,统称为泰华九属会馆。岁末初春,各大会馆都举行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2025年1月18日,我跟随房东九属会馆前秘书长李铭如女士一家前往“泰国台湾会馆”,参加其“迎春尾牙恳亲联欢晚会”(下文遵循田野报道人的表述习惯,简称“尾牙”)★。这场尾牙不仅是一场节庆活动,更是一个文化展演的场域,展现了泰国华人社群的文化认同与群体互动。
“名古屋中国春节”作为开创性的中国文化节品牌,经过系列化拓展,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亮点纷呈。这充分彰显了海外华人在跨国环境中致力于巩固族群意识★、加强族群联结、扩大族际共识★、增进族际交融,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作为。历经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新兴春节庆典已成为日本社会备受瞩目的友好活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其品牌效益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为中日民间交流的桥梁,通过艺术与文化搭建情感纽带★,有效化解前嫌与偏见;二是蕴藏巨大商机,为中日商界提供开拓市场、深化合作的平台★;三是促进中日地方政府对话,其协同效应对双方政治关系发展带来正向影响★。
我是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孙博文,研究方向是物质文化、巴基斯坦社会与文化。我曾经在2021年-2022年在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开伯尔普什图省等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主要集中在乡村★、农业产区和中层和底层生活区域,对于当地社会与文化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尤其是巴基斯坦的茶与茶文化★。2024年年底我继续来到了巴基斯坦,补充田野材料并准备毕业流程,恰逢春节到来★,又一次在异国他乡与当地人以及国人同学一起度过春节★。
人生无处不田野★,身处异国他乡,在重要的节日到来之时★,这种★“阈限★”阶段也是学术与生活达成共鸣之时★。2022年有幸向★“田野中的春节:探世界景观,享新春时光”投稿★,至今已有3年。时光荏苒,海外求学和学术探索伴随着我的博士生涯。
经历了历史变迁和现代发展,茶与茶文化不断和具有饮茶习俗的国家人民发生互动,在物质文化研究范畴内,这二者的主客关系并非是对立存在,而是在不同情景或场域下互相影响★,整体上表现出紧密的、相互构建的主客体关系★。以这种紧密的关系为基础★,茶不断融入到当地社会当中,人们也重新塑造对茶和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巴基斯坦也是如此,巴基斯坦人通过茶文化书写了自身的历史,也围绕茶构建了自身的茶叶种植体系、茶叶品牌与茶叶市场建设,多种饮茶习俗融入至日常生活之中★,甚至在国旗上也出现了茶叶的标识。★“巴基斯坦人的身体里流淌的不是血★,而是茶”★,这与中国民间所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藏族人民所说的★“一日无茶则滞”有着相同的意味。
我是谢震宇,泰国孔敬大学体育科学博士生,吉利学院教师。2024年12月起★,我开启了在泰国的生活与学习。
世华泰国分会表演的节目“云蛇舞动贺新岁”是尾牙的一大亮点。舞者们身着泰国传统服饰,在铿锵的鼓点中舞动★,如丛林中欢快的小蛇★。这一表演不仅融合了泰国传统舞蹈与中华文化元素,还通过“蛇”这一象征符号,呼应了农历蛇年的主题。蛇在中华文化中象征着智慧与生命力,而在泰国文化中,蛇(尤其是娜迦)也具有重要的宗教与文化意义。文化并非静态的实体★,而是动态的过程★。泰国华人通过创造性转化★,将中华文化与泰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没有削弱文化本质,反而丰富了文化的内涵★。
玛美里人的历法跟中国农历历法相似,仿佛两条平行的河流,在时间的洪流中悄然交汇★。因此,玛美里人的★“新年”与中国的春节几乎同步,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对于玛美里人而言,新年不仅是时间的更迭★,更是与Moyang——既是自然之神★,也是祖先之灵——重新建立联系的契机★。Hari Moyang(祭祖日)是一年中唯一的节日,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与对自然的感恩★。
“一★、二、三….三十”,Julidah一手拿着家里的华人日历,一手从上面的“正月初一★”开始往后数30天并告诉我这一天是村里的“祭祖日(Hari Moyang)”。我看着Julidah手指停在了中国农历的“二月初一★”,有些震惊地问她怎么看得懂中文,她笑着说“这有何难★,我们祖先一直就这样计算★。我们村的★‘新年’都是在中国春节后一个月★,隔壁紧邻马六甲海峡的Judah村(也是玛美里族)的‘新年★’则是在中国春节后第五天★。★”
依托于横滨中华街、神户南京町、长崎新地中华街这三大历史悠久的华埠街区得以塑造并传承★,深刻展现了旧时代移民文化记忆的历史底蕴与当代价值★。而新兴春节则起源于2007年,以名古屋市中心的久屋公园广场作为据点,由日本中部地区侨界联手创办。这标志着在全球化背景下★,新一代移民以“城市散居者”★、★“跨国实践者”和★“文化整合者★”的新姿态涌现★。为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他们创新性地发展了春节庆祝形式,赋予春节新的意义与内涵。此后,“名古屋模式”迅速推广至关西★、九州★、关东等地,成为日本传播春节文化的新典范。
正月初五的早晨,舞狮队来到这对秘鲁夫妇的家中迎财神。男主人热情地在门内迎接,女主人和家人站在门侧微笑注视。伴随着锣鼓声★,醒狮先是在门口表演了一段各种高难度舞蹈动作★,引得众人喝彩鼓掌★,最后灵活地跃起,将门框上挂着的生菜取下,和国内的舞狮表演毫无二致。虽然女主人并不知道生菜(西语:lechuga)在中文中谐音“生财”,但她明白,这个环节寓意着将吉祥和好运带进家门。
2020年除夕,我与南奔寺庙学校师生★、“师僧”和“学僧”举行了仪式,表演了中国武术九节鞭、地躺拳★,并和该校中文班学生共同做了中国菜★,展现对于寺庙学校的积极★“奉献★”★,当地才逐渐接纳我★。之后没过几天★,拳馆馆主有感于我在跟随他们在边境参加★“森林中的擂台赛★”★,得登革热奇迹自愈后依旧“奉献”的经历,同意举行“Yok khru”拜师仪式,使我成了泰拳文化中的“我”。这是我第一次在泰国过年的记忆,痛并快乐★。